当前位置:首页 > 团委要闻 打印页面】【关闭
我校“新常态思维”推动学雷锋行动实现新发展
( 作者:张华  发布日期:2015-03-23 阅读:次)

    今年起,我校立足校园,树立志愿服务工作新思维,将每年三月确立为全校师生志愿服务月,以专业化、项目化、规范化为目标,通过建项目、建阵地、建队伍、建机制等举措,打通线上与线下两个平台,推动全校学雷锋行动走向“新发展”。

    打造雷锋广场,“学雷锋做好事”向服务队伍专业化转变。

    为适应志愿服务新常态,在以往“学雷锋做好事”的基础上,结合各二级学院专业特色,增强校院两级合作,通过整合全校的现有资源,打造“雷锋广场”,定期定时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各二级学院充分利用寒假假期,挖掘师生需求、征集项目方案、招募服务志愿者,在运作模式上更加突出“便民”特点,将志愿服务送进生活区和教学区,坚决抵制志愿服务“强买强卖”现象。同时,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岗前培训,坚持“不培训不上岗”,组织服务队长就基础理念、团队合作等方面展开专业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技能。目前,已有普法宣传服务队、电脑维修队、食品安全服务队、环保服务队、家庭理财、义务导游等21个专业服务队入驻“雷锋广场”,并结合元宵节、三八妇女节、植树节、世界水日等,累积服务群体覆盖超过2000人次,志愿服务好评率实现100%。

    创办雷锋超市,“三月来四月走”向服务内容项目化转变。

    雷锋广场的开办,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服务队伍的专业化。雷锋超市解决的则是“雷锋不是长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问题。在原有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浙江工商大学积极探索,充分调研师生和协议基地的实际需求,尝试创办雷锋超市,根据服务对象、内容等对现有服务进行合并同类项,通过整合与包装,将优化后的服务项目一揽子打包放上“超市货架”。全校师生与校外协议基地根据需求,无偿“购买”项目,这种既不卖也不买的“购买”,满足了师生个体服务需求的“私人定制”,如手机贴膜、最美证件照、代领快递等;也保障了协议基地日常服务与大型赛事“空窗期”下的服务需求,改变了以往“服务一次休息一年”、“开心就服务,不开心不服务”的志愿服务状态。当然,和实体超市不同的是,浙江工商大学的雷锋超市首要实现的是“空中超市”,迎合大数据时代的需求,通过数据技术支持实现“预约”与“选购”。此外,通过志愿服务“双选会”、公益创新大赛等对项目进行公开评比,为服务项目注入新活力,实现老项目带新项目,新项目优胜劣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目前,墨言书法服务项目、电脑维修服务项目、心译语言服务项目、金晖为老服务项目、暖行交通服务项目、微笑图书室项目、东旭助幼服务项目等已经成为校内外广受好评的可持续发展项目。

    打造雷锋小镇,“做好事不留名”向服务管理规范化转变。

    “蓝本子”是浙江工商大学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志愿时数登记手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90后新青年的思想理念、行动方式、成长路径呈现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蓝本子”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今年起,浙江工商大学尝试创办雷锋小镇,将小镇分为雷锋网络社区、雷锋生活园区与雷锋学习特区,根据区域职能不同,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在网络社区,以推动网络文明志愿者为契机,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网络通讯技术与应用的普及,以“不做绅士,做战士”作为行为准则,开展“向榜样致敬,发扬志愿精神”系列网络主题教育活动,以网络发言数量与质量综合评定志愿服务,并形成网络文明志愿者管理条例;在生活园区,以师生为主体,以雷锋广场为典范,积极搭建各类志愿服务平台,提升志愿者“我奉献,我快乐”的服务意识,以服务时数与实效为依据,制订志愿服务奖惩条例;在学习特区,以图书馆、教学楼等为阵地,合理利用碎片时间,以打造“实”的志愿品质为准则,制定志愿者激励措施。

    “以你心,换我心”,通过不断改革与尝试,学雷锋行动初见成效。2015年,我校开展学雷锋行动进入第16载,学校注册志愿者15150名,超过全校团员青年的57.17%,累积开展服务8万余次,在建服务基地191个基地。在新形势下,浙江工商大学青年志愿协会将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尝试、不断总结,树立新思维、实现新转变,推动学雷锋行动实现新发展。